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房产 图片 综合 娱乐 健康
  • 汽车
  •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气象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30

    1月29日,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超过两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0年、计划2021年之余,同样总结了广州“十三五”时期的主要发展成就,并为开启“十四五”谋篇布局。

    令人倍感振奋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让人们看到了经济韧性十足、发展动力强劲的广州: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增长2.7%,5年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市场主体新登记55.27万户,增长24.9%;累计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37个,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元,增长7.5%,规模创历史新高……

    11


    进入2021年,广州如何实现“十四五”时期的“开门红”?对比往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出现了不少“新面孔”,展现了新气象。细细梳理,可从中展望广州未来一年乃至“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分界线

    重构产业梁与柱

    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广州2021年的“小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5%。

    如何达成?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出现了62次、“科技”出现了43次、“高质量发展”出现了9次、“人工智能”出现了6次。创新,一如既往地是广州实现新目标的底气和依仗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为实现目标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增强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策源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提出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这一表述,正是将科创提高到战略层面,不仅是达成眼前的“小目标”,更是谋长远之举,加快建设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

    科技创新最终的落脚点是产业。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不久前,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

    科技创新需要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需要疏通诸多断点、堵点,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构产业“梁”与“柱”,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被视为广州构筑“数智”引擎的主战场。

    去年,《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重磅推出,此后,科技部官网发出公告,支持广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再加码,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

    此外,“穗芯”“智造”“智行”“新药”“尚品”“强区”工程这一系列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的新工程,也在广州既有产业“家底”上再提升,广州产业爆发力不仅仅是重构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更是为传统产业赋能,共同为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带来无限可能。

    链接国内外

    分界线

    两个市场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千年商都广州,如今有了新的历史使命: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新面孔”,分别出现在了“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以及2021年工作安排中。以深耕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主攻方向,从基础设施的内联外通,到面向海内外的经贸合作,广州打出一套自己的“战法”。

    畅通“双循环”,基础设施是“大动脉”。协同推进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及征拆安置、推进建设南沙港区四期、推进4个国铁、6个城际、11个地铁、6个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面向“海陆空”的新一轮建设正在全面铺开。

    谋定而后动。就在几天前,在广州牵头下,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的市长齐聚一堂,谋划串联七城的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以实际行动畅通广州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

    位于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

    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托举起高端生产要素的无碍流通。高质量的重点项目,正撬动着城市经济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广州将推进建设77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04亿元,实施数字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

    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市场的一大“利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广州要“着力扩投资促消费”;今年,这一任务升级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广州坐拥发达的枢纽地位和成熟的商贸环境,势必要将消费的辐射力扩大,向更广阔的市场要活力。

    此前,广州已正式向商务部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并出台了《广州市加快推进消费国际化特色化若干措施》,实施十大具体行动提升“广州消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入2021年,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更聚焦于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以时尚经济、首店经济、品牌经济、甜蜜经济带动消费增长。

    在去年北京路改造提升的基础上,今年广州继续着眼于商贸载体建设,将谋划上下九步行街区改造提升,推动建设北京路改造提升二期工程,推进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羊城夜市消费地标,支持越秀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分界线

    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实施营商环境4.0改革

    首创“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近九成、商事制度等14项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营商环境改革,一直是广州改革的“头号工程”,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显示度”十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营商环境”出现了两大新表述值得关注:一是“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二是“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开展营商环境4.0改革”。

    前者指明问题所在,广州并不自满于过去的成就,以谦逊的姿态明确,当前营商环境“离国际一流标准还有差距”;后者提出“方法论”,以脚踏实地的精神为广州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定方向、列清单。

    深化“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一窗式”政策兑现、“一站式”公共服务改革举措;建立健全智慧型监管新机制,探索新产业新业态触发式监管和审慎监管,依法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全面推广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双免”清单……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市场主体仍是评判营商环境优劣的“话事人”。

    梳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企业”仍是高频词汇,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现了32次,涵盖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在经过了不平凡的2020年后,广州更加重视对各类市场主体的保护,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措并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广州要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并更好发挥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转贷服务中心效能,提高民营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

    在广州,“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早已不是一句口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广州科学城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就在1月初,《金融支持广州科学城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将以实际行动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用真金白银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这是继该区不久前出台建设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方案后的再发力。

    天河路商圈 正佳广场

    分界线

    匠心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危机之下,方见一座城市的定力和韧性。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广州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疫情防控的成果也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州共派出14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荆州等地,累计对43.9万名境外抵穗人员实施全流程封闭管理,本土病例治愈出院率一线城市最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健康广州建设,并且强调了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疫情没有打乱广州发展的脚步,风雨之下能以不变应万变是未雨绸缪造就的从容和淡定。

    去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峻之时,广州推出小程序“穗康”,在全国率先开创口罩线上预约模式,为市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提供购买口罩的正规渠道,首日访问量突破1.7亿人次。目前,“穗康”已上线社保、医保等58项政务服务,向集应急防控、社会治理、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全业务链条的城市生活平台转变。

    “穗康”的火速面世,正是广州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和谐、更安全的直观体现。

    为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擦亮“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提升一网通办、全市通办、跨城通办服务水平。全面建成“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实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全城统管”。加快构建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底座”。

    广州正为城市治理注入数字技术、数字智慧和数字力量,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智慧路径”,带来的是深入广州居民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的改变,将影响每个家庭、惠及每位市民。

    【南方日报记者】黄舒旻 傅鹏

    【统筹】陈思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