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房产 图片 综合 娱乐 健康
  • 汽车
  •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要保护文化也要振兴社区经济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26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阶段,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缓解用地压力、提升形象、恢复旧城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党中央对进一步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如何活化更新历史文化街区,避免旧城区改造被房地产开发绑架,达到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能振兴社区经济的目的,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保护与利用”成为历史街区新主题  

    随着时代变迁,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呈现功能性衰退,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街区环境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同时,老旧街区容纳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原住民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人口密集,交通不便。历史文化街区原有产业业态多以批发零售业为主,呈现低层次、低端化特征,亟待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老旧街区中复杂的房屋产权关系也影响了更新进程。虽然街区本身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原有文化资源难以自主转化为积极资源。若无外界力量及资源的介入,历史文化风貌将持续衰退。一系列复杂客观事实成为摆在历史街文化区更新工作面前的挑战,种种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和妥善解决。  

    过去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工作往往采取大拆大建、提高容积率、房地产开发导向的更新改造模式,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加重了有限的基础设施的负荷,破坏了历史文化风貌。随着有机更新、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以小修小补为核心的微更新、微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新兴模式。  

    2016年广州兴起了微改造热潮,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是其中的典型案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改造后的永庆坊一期项目,强调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要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保留城市文脉、突出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谨慎的、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能有效地控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结果,达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微更新具有的提升街区活力、留住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特色、降低改造成本、活化方式多样的优势已经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它不仅承担着与一般社区相类似的社会功能,同时还承担着延续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使命。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重点解决基本的居住问题,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多数忽视了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和居民参与等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目标和更新方式已然发生了变化。更新除了考虑物质环境规划外,还需考虑转变经济结构、调和社会矛盾、挖掘社区特色、满足民众多元需求等综合功能。“保护与利用”成为历史街区更新的新主题、新思想、新指引。  

    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对立  

    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中达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  

    其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观,实施参与式更新改造。做好历史街区更新工作,首先要坚持心中有人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观,实施参与式更新改造。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观是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既要求政企合作改造老旧街区时需尊重社区居民意见,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的力量,也要求市民用主人翁态度来精心呵护自己的城市,自发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进程。  

    城市更新需要民间力量的监督。文保专家和市民的共同参与,既避免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被误拆,亦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街区原有历史风貌。以恩宁路历史街区的更新为例,恩宁路连片危破房改造项目于2006年启动,但改造过程几经波折,拆迁政策、安置补偿方式、规划方案和功能定位多次变动,改造方案从2006年的大迁大拆大建,到2008年提出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再到2012年将恩宁路地段全部纳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长达六年的拆迁拉锯战背后,是街区居民们维护自身利益、社会公众保存城市历史文脉的奋斗史。  

    恩宁路街区改造的一波三折,提醒城市更新应当持守以人为本城市的更新理念。缺乏居民参与、忽视居民意见的城市更新项目终将难以为继,做好历史街区更新工作应尊重居民的诉求,设法将居民纳入到新的街区营造过程中来,同时注重激活社会资本与公众力量的参与。改变以往居民话语权不足、被动参与的问题,应当设法增加居民参与更新的途径、搭建起多方沟通的平台。  

    其二是活化利用历史资源,传承本土文化。做好历史街区更新工作,需要充分发掘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活化利用,使历史街区成为传承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活化石,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与故乡故土故人的情感关联是社会千百年发展的坚实后盾,恩宁路是承载这一情感关联的重要历史街区。清末民初时期,西关商贸繁盛并迅速成为广州的经济重心,恩宁路街区被建设为当时的新兴高档住宅区。民国时期政府对恩宁路进行扩建,吸收了旁边的恩宁北路、恩宁钟巷、恩宁东路和十一甫路,全长750米,两侧骑楼与第十甫和龙津西路骑楼相连,成为广州最完整的骑楼街。在当时,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逐步取代乡村文化,并发展形成别树一格的西关文化。该地的建筑设计、传统工艺、吃食娱乐、民间风俗等方面都与广州其他区域区别开来,形成独特的西关风情,恩宁路街区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繁华之地。  

    今天,这片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已成为广州从清末到民国上百年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成为广州最有特色的西关文化代表,凝结着老广深厚的集体记忆与文化情结。恩宁路历史街区改造之所以如此重视对骑楼的活化利用,以及对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銮舆堂等西关老建筑的保护修缮,体现的正是对城市成长变迁史的尊重和对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的坚守。  

    其三是要把握转型契机,促进街区产业活化升级。促进街区内产业活化升级是使历史街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获得新生的必然途径。做好历史街区更新工作,需要充分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契机。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已经由生产型城市转为消费型城市,场景经济、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等新经济模式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的强力推动者,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已成为我国的经济新增长点。这也给历史街区更新带来新的转型契机和新的消费趋势。  

    通过挖掘街区文化资源,很多历史街区发展转向多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本土传统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这种转变重塑了街区产业活力,提升了街区经济效益。以永庆坊为例,它主打文旅结合的路线,更新改造后引入了非遗文化工作室、创意书店、手作坊、特色餐饮、个性民宿、演艺影视等文旅创意经营项目,将永庆坊历史街区的西关特色与文化价值变现。同时注重发挥其片区衔接的功能,与广州著名商业街区——上下九步行街相接,且下连西城都荟、沙面旅游观光区和黄沙水产市场,形成一条完整的带状文化旅游产业路线。现如今,主打时尚消费、休闲娱乐的永庆坊街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州炙手可热的旅游地。  

    在历史街区更新中,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有人认为保护文化影响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必然导致对文化保护的挤占和破坏。实际上,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生产力。开展历史街区更新工作应思考如何将城市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活化利用,走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径。  

    历史街区更新要平衡好历史文脉传承和街区经济发展,在活化和发展中实现对历史街区文化遗存的修缮与保护、改善街区生活环境和提升经济活力,将人民对高质量居住环境的追求、多元丰富的精神需求,与传承城市文化记忆的使命有机融合起来,走可持续更新的道路。只有这样,历史街区才能常用常新、永远焕发活力。  

    作者单位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朱一中 张倩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