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房产 图片 综合 娱乐 健康
  • 汽车
  •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街区集群,需保也需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26

    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文化遗产的活态区域,也是当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关系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也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和命运。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是老城市实现新活力的关键之一。  

    截至2020年,全国已有历史文化名城135座,历史文化街区近900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基本显现并融入现代生活。由于各种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历史文化街区的多重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部分濒危遗产也得到抢救性保护,开创了新中国以来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如果说早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政府或开发商为主体,这种自上而下的街区活化方式,依靠地产项目和商业运营取得过一定经济效益。但发展到今天,其同质化建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难以适应当前城市多元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不能再简单套用既有模式,必须打破陈规、自力更生,探索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缺乏生活形态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也是传统社区历经岁月洗礼后幸存下来的记忆场所,具有重要的精神凝聚和文化认同功能。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完整的历史风貌区域至少包含物质形态、生活形态、文化形态、经济形态四个方面,但目前已有的各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普遍缺乏生活形态的保护方案。因此,日常性的生活景观、地方风俗、民间记忆等文化资源未能完全纳入保护范畴,街区保护也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修复翻新,未能深入精神层面的内涵挖掘与价值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需要外部的形态保护,更需要内在的文化保育。文化保育源自著名的《巴拉宪章》,指一切与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及精神性保护有关的行为。“保育”包含保护与培育双重含义,其保护对象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目的既要留存历史遗迹,也要守护集体记忆。总之,保护遗产是手段,培养认同是目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文化保育理论方法的引入必不可少。广州可借鉴日本社区营造及港澳地区优秀保育案例,从社区基层出发,动员当地居民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文化遗产普查整理、文化导赏、口述史记录等工作延续街区原生文化。尤其是生活文化的重建能帮助居民逐步确立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由此培育出社区内在的文化创生力,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是保育的关键  

    《巴拉宪章》明确规定“在遗产地保护、诠释和管理中,应当纳入那些与遗产地有特殊关联或对其有特殊意义的公众,或是对遗产地富有社会、精神或其他文化责任的人士的参与。”  

    公众参与是文化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缺少公众参与,文化保育无从谈起。而国内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中,公众参与是最薄弱的环节。公众参与不足使政府承担全部的街区保护责任,但政府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又难以同时兼顾保护工作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保护效果往往不如预期。  

    随之而来的是民众的不满,诱发社会矛盾。追根溯源,若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广泛引入公众参与,既可缓解政府压力提升保护效果,又能健全保护体系,还有望引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向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  

    参考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活化的经验,公众参与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价值原则。2019年,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工程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尊重并发挥了民间保育的积极性,通过自下而上式的微更新方式让街区重生。这种由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参与的文化保育得以实现,也再次印证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可行性。  

    建议设立湾区保育公约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众多,但世界级的知名街区匮乏。问题不在于文化遗产的数量,而在于遗产保护水平和保护机制的滞后。  

    文化保育主要盛行于粤港澳三地,一方面得益于三地率先开展保育实践,如澳门历史城区已在200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街区活化的杰出典范;另一方面得益于珠三角地区市民社会较为成熟,各种民间自发保育活动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历史文化保育组织已有34个。广东历史文化保育组织从事街区保育工作已有10余年历史,其具有的民间性、自发性、日常性、在地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宗旨与价值取向相契合。其中,广州是开展街区保育最早、最快的城市。如合理引导这些保育力量和资源,加以科学统筹,对于广东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而言将会打开崭新局面。  

    因为广东毗邻港澳,本身具有向海外传播的地域优势,其历史文化街区无论在建筑风貌还是文化形态方面,皆独具特色。例如骑楼街和华侨村等历史建筑群作为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尤为适合面向国际社会进行文化交流与展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文化保育既构成广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特色,也为街区走向世界积累了先进经验。政府需进一步给予重视和支持,使其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广东若能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育公约,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则有望形成世界级的历史文化街区集群。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袁瑾,本文为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课题成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